《紅、白、藍》三分鐘短講2007

同學們做功課,用藍色原子筆;寫錯了,就用塗改液,即是白油塗去錯誤的部份;完成功課後,便交給老師批改,老師發現同學做錯了、做得不好,就用紅色原子筆作修改。在學生心中,最顯而易見的「」,相信就是日常家課。


日常家課的題目是老師所訂的,老師可以問問題,要求同學利用在課堂上學過的知識及個人見解回答問題。做家課的目的乃是要學生透過回答各種問題,鞏固自己已學的知識,啟發學生思考。


一般學校會要求學生用藍色或黑色原子筆,在校簿上寫下家課的答案,老師就會用紅筆批改。這種做法已成慣例,但隨著科技發展,學生可以用電腦打字代替手寫,例如在我校交高中世史科功課就可以利用電腦打字。


以電腦打字的確大有好處,例如老師可以閱讀更清晰的字體,功課又因減少用塗改液而變得更整潔。雖然如此,我仍然喜歡以「紅白藍」形式做家課。原因有二:


首先,親筆寫字比較有感情。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字體可以反映他的性格特質,其實字體還可以反映他當時的心情。現在的老師工作繁忙,甚至連了解學生的時間都缺乏,老師就可以一方面透過功課了解學生,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寫評語時,在字裡行間表達自己對學生的關心,這亦是一種師生間的溝通。


另外,現在的學生經常面對執筆忘字的問題。歸根究底,就是因為學生太依賴電腦中文輸入法,只記得輸入法的編碼,但文字本身的結構就通通拋諸腦後。(註)執筆做功課正是一種很好的練習,令學生習慣親筆寫字,不致於連文字的結構筆劃都忘記。


在求學時期,同學都因工作繁重而感到困擾,甚至想永遠不用再做功課。不過,我們有誰不是在藍色原子筆所寫的每個字、白油的塗改痕跡、和老師那狠狠的紅色交叉中不斷成長呢?


註:
雖然倉頡及速成輸入法都是依照文字結構而編碼的,但還有誰真的逐字拆解嗎?我們還不是把鍵盤的每個鍵摸得清楚後,目不轉睛地看著熒光屏,不假思索就把文字高速鍵入呢?

沒有留言: